盛夏时节,杭州萧山湘湖眉山岛上绿荫环绕、风光秀丽。浙江省第一家以现代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浙陶博物馆)便坐落于此。
当下,杭州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正充分的发挥博物馆优势,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在此背景下,浙陶博物馆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推动杭州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将作出哪些新贡献?
一叶轻舟拂过跨湖桥,岸旁窑火闪出点点星光,代代工匠勤劳创造,丰富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土壤。作为越文化的代表、跨湖桥文化的发源地、彩陶和原始瓷的发源地,湘湖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工具。
2016年8月,在有关部门的指引下,社会力量发起并自筹经费开始创建浙陶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浙陶博物馆于2017年11月对外免费开放。
一份陶瓷情,一颗湘湖心。曾长期在“瓷都”景德镇创业的60后杨亚明,一直心系家乡杭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一次阴差阳错下,他得知了湘湖与陶瓷的故事,便下定决心搭建起一个文化载体。“第一次听到‘湘湖窑火八千年’说法时,我就入了迷。”杨亚明说。
2016年,杨亚明无偿捐赠近500件个人藏品,并发动身边社会资源出资出力,自筹经费在湘湖创办了4000多平方米的浙陶博物馆。
从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谈及原因,浙陶博物馆创始人、馆长杨亚明表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藏品归于大众,希望让出去的人回来能找到根,也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看到8000年未曾断代的精神财富。”
不止步于捐赠,杨亚明还当起了浙陶文化的“自来水”“推广者”。比如,他牵头成立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推动浙陶学术研究和专业队伍建设;瞄准年轻人群,开展从幼儿园、小学再到初中的青少年群体研学活动,浙陶博物馆也因此获批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及杭州市研学旅行基地;为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外国友人提供中国文化培训课程,成为中非合作的践行者……
如今,浙陶博物馆馆藏陶瓷艺术精品超1000件,涵盖国内外各大顶级艺术院校的知名教授、中国各大产瓷区与知名窑口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的现代陶瓷艺术作品。
“60后老爸迈出了第一步——传承。作为90后,我要走好第二步——弘扬。”杨亚明的女儿、浙陶博物馆执行馆长杨幸表示。
她认为,浙陶博物馆要创新发展,就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必须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所以,在博物馆基本收藏、研究、固定展览的基础上,杨幸开始主动探索艺术品临展、公共教育、文创生活和国际交流,并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与时俱进,努力将古老的浙陶文化变得流行时尚。比如,她在2018年成立“浙陶文创”品牌、在2020年成立“浙陶·萧窑君”品牌,双管齐下推广具有传承价值的实用艺术品;建立研发队伍,开发3条文创产品线余款文创产品等。
杨亚明称:“优秀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这既是我与女儿的接力,更是小众文化变为大众文化的接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浙陶博物馆始终不变的初心。”
近年来,浙陶博物馆策划了多场现代陶瓷艺术主题展,从“湘湖瓷韵”的文化创意到“ALLFORchina”的国潮复兴,共100余场,线万人次。
此外,浙陶博物馆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等活动,以陶会友、以学兴艺,推进陶瓷艺术教育落地。
今年,浙陶博物馆主动契合杭州亚运会主题,即将举办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迎盛世杭州亚运·展国瓷艺术风采”国际陶瓷艺术展览。展览期间,将通过征评活动、线上线下艺术展览、学术会议、配套公教活动、公共娱乐活动、亚运主题音乐演奏会等形式,面向不同受众传播亚运文化、传递亚运精神。
有专家表示,浙陶博物馆以陶瓷为文化载体、以博物馆为交流空间、以共同参与为传播纽带,逐渐形成了“以馆养馆”的自我造血运营模式,诠释了浙陶文化扎根本土、走向世界的传承与发展理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博物馆是表达城市文化特色的窗口和平台。随着踏入高水平发展之路及文化产业的兴起,杭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发生着变化,文化传承和发展变得愈发重要。”杨亚明表示,非国有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应该紧扣城市文化,让城市文化的形象更生动、更具活力。
杨亚明举例,如浙陶博物馆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与湘湖当地窑口文化和历史相融合,馆内的“U”型窑洞更好地展现了湘湖的文化风采。同时,博物馆的建筑和环境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反映出城市文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一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钱塘江文化作为浙江省的文化标识之一,非常关注。在杭州,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保护、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向世人展现钱塘江文化的窗口。
在杨亚明看来,钱塘江文化能够助力浙陶博物馆“走出去”,激发其探寻全球量级文化市场的巨大潜能。未来,浙陶博物馆将充分把握好钱塘江文化的三大内涵——“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打造出独特的钱塘江文化陶瓷艺术品,培育出具有钱塘江文化重要内核的文创产品。
据介绍,浙陶博物馆将主动引荐、招引高层次人才,有效带动浙陶博物馆对内对外传播,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文化共富”。
“不仅如此,博物馆需要在做好现有存量内容的基础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模式、消费业态、产品形态,例如尝试通过艺术加工、技术嵌入,使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力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杨亚明说,“同时,通过落地国家原创艺术品鉴证备案平台等形式,提高艺术品交易量和文化路演成功率;以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氛围,构建长期、稳定、互惠、共生协作关系,促进浙江文化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让文化‘活’起来。”
此外,针对文化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等特点,浙陶博物馆如何应对?
据了解,一段时间以来,浙陶博物馆做优产品,升级本地文化供给,通过商业转化、技术赋能、营销推广,联合数字科技公司、文旅企业、文创消费企业和新零售平台、视频新媒体等,将优秀陶瓷文化转化成高质量的文化艺术终端产品。
另一方面,浙陶博物馆充分链接资源,丰富在地文化生态、消费业态、产业形态,与国内国际高校、科研院所、部分高职院校,以及本地头部企业或行业头部企业、产权交易所持续开展人文交流、人才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合作,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模式,形成“产学研用”发展矩阵,多方错位发力,确保了边际效用的递增,形成了“以馆养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非国有博物馆的“文化共富”提供了现实参考。
杨幸表示,未来,在抓好供给侧的同时,浙陶博物馆也要做好需求侧这篇大文章。要紧跟文化消费需求,推进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建设,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大众民间传统文化消费力,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图片由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