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现场,有人从窑炉中陆续搬出一叠叠匣钵,逐个撬开取出里面的茶盏,现场鉴定后进行售卖,过程如同开盲盒,很解压也很有冲击力,很多人爱看。
最近,杭州的周女士也经常刷到有关“开窑建盏”的直播,经过一番观察后,她找到潮新闻记者帮:“我怀疑,这种直播,就是一场收割韭菜的骗局。”
“开窑”是一种烧制陶瓷的术语,指的是把已经烧好的陶瓷从窑内搬出。“建盏”则是一种福建南平建阳区的特产,口大底小,俗称“斗笠碗”。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开窑建盏”,跳出了大量直播间,每个直播间里观看的人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有工作人员从窑中搬出一叠刚刚烧好的匣钵,随后用锥子暴力撬开匣钵与匣钵之间的缝隙。撬开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匣钵的连接处有明显的破损,甚至断裂。
撬开后,一位主播取出匣钵中的茶盏,进行现场鉴别,“有瑕疵的”丢在一边,“没有瑕疵的”则拿来售卖。记者看出,这些“瑕疵品”色彩大多相对普通,底部基本与匣钵黏在一起,用力掰开可见底部破损;而“没有瑕疵的”颜色都要艳丽一些,拿起来也比较轻松。
对此,网上质疑的声音不少。网友“会烧窑的赵厂长”发短视频称,匣钵是一种反复使用的工具,成本很高,不可能暴力撬开。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瓷艺术大师、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甄景虎也认为,暴力撬匣钵是明显“作假”的表演。“一个大一点的匣钵要一两百元,成本比一只茶盏都高。”他和记者说,一般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匣钵在高温下黏连,都会在匣钵封口处涂上一层氧化铝进行保护;同时,也会在匣钵底部放上垫片,防止茶盏底部被黏。
潮新闻记者在直播中看到,几乎每一叠匣钵中,至少有一只“珍品”或者“窑宝”。所谓“窑宝”,指的是有特别颜色和图案,且独一无二的瓷器。
每当开出这些茶盏后,主播又会往茶盏中倒水。一遇水,茶盏明显变了颜色,看上去又晶莹剔透了不少。
随后主播用夸张的语气进行点评,声称价值至少上千,随后报出了一个“实惠”的价格,基本在几十元到300元之间。甚至有的主播还声称自己已买下送网友,只需支付快递费和包装费即可获得。
一般到了这一步,就会有很多网友下单。上架的茶盏也会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抢购。
甄景虎认为,这也是一种炒作,利用的是普通花了钱的人陶瓷工艺的陌生。“其实只要是瓷器,在高温状态下拿出来,都是通红的,经过水的冷却后,都会变成它原本的釉色,这没什么奇怪的。”
他告诉记者,网上的很多所谓茶盏,看起来确实很美观,但其实都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出厂价只有十几元,不具有古代文物的收藏价值。对这些茶盏,网上100元以内的价格都是合理的。
“这个价位,你可以拿来当一个普通的茶杯来使用,但如果价格太高,就要考虑一下。”具有收藏价值的高端纯手工艺术品,不会被批量生产,就算被直播“带货”,也不可能会出现那么大的数量。
不过,潮新闻记者发现,有些开出的茶盏,金属光泽十分强烈,有的发出金灿灿、明晃晃的七彩色,有的看上去像是纯金或纯银的茶盏,也被主播们标出了99元甚至更高的价格。
甄景虎说,看到这种样式的茶盏,再便宜也不能买。“茶盏有金属色,其实是正常的,烧制建盏的泥料含铁量较高,釉料里的金属成分经过高温氧化烧制后会产生折射光。但如果金属色太过夸张,可能是后期利用电镀或其它手段做出来的,重金属含量可能超标,对身体有害。”
杭州的杜女士半年前被某平台上的开窑直播吸引,花了300元拍下了一只所谓的建盏“窑宝”。刚付了款,她觉得不对劲,打开某宝查看,发现与直播间里同款的茶盏不少,标价只要20多块钱。她感到自己被套路了,赶紧申请退货。
类似经历的网友有不少。有网友收到的茶盏样式与直播间里宣传的“建盏”明显不符,还有网友声称,收到茶盏上精致的装饰物像是用胶水粘上去的,一拉就可以扯下来。
周女士则在某直播间发现,刚刚开出的“窑宝”竟然同时被很多人买下,存在“一盏多拍”的情况。
对此,潮新闻记者也观察了多个直播间,发现大多数直播间上架的商品均未标明“建盏”字样,仅在主播介绍时出现过“建阳建盏”的说法。
记者尝试对一些商品进行下单,发现可以一次性购买多只。在某直播商家的店铺中看到,一款刚刚开出的“珍品”茶盏竟被售出了30余件。
“记者帮”帮帮团智库专家、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邵斌律师认为,即使在直播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及所售的茶盏是否为现开的精品建盏,其“开窑”的过程已对消费的人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很多消费者之所以购买茶盏,就是冲着刚刚开窑的精品建盏来购买的”,这就已涉嫌消费欺诈。
邵斌说,在网购中应尽量保存交易记录等关键信息。如果购买的瓷器产品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无理由退货,也可以向电子商务平台、有关部门或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如对反馈结果不满意,还能够最终靠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进行维权。
针对网上“开窑建盏”直播可能存在的虚假炒作问题,邵斌认为,平台方也该尽到监管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