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新岁到来前夕,越窑青瓷故里——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畔的龙窑,点燃了第一炉柴烧的窑火。距离上一次龙窑之火燃烬,已时隔千年。
2024年1月8日,慈溪市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内,政府、企业、名匠各方经4年筹措准备,在依山而建的仿古龙窑内,添进了第一把柴火;5日之后,13日上午11时30分,农历癸卯年腊月初三,是窑匠眼中“宜祈福造器”的日子,在青瓷匠人孙威一句“吉时到,开窑!”的吼声中,窑门被重重砸开,800余件造型别致的茶杯、酒器和花瓶,在一个个匣钵中,被依次捧了出来,经龙窑之火淬炼后,果然质感温润、翠色洇然,透着越窑青瓷才有的秘色。
1月13日,断烧了千年的越窑青瓷龙窑烧制技艺在浙江宁波慈溪上林湖畔重续“薪火”。
“断烧了千年的越窑青瓷龙窑烧制技艺恢复了,我们将正式采用传统的龙窑烧制方法,造出我们心中最想要的青瓷器具。”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孙威说,这同样是他家父、指导此次烧窑的主烧人、有50多年制瓷经验的知名陶瓷艺术大师孙迈华的心愿。
越窑,中国古代最知名的青瓷窑系,主要产地在唐代明州慈溪县(今浙江宁波慈溪市)上林湖一带,五代时期被划归为越州而得名“越窑”。东汉时期,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内烧制成功,其胎色、质地与此前的硬陶不一样,表面施有薄釉,标志着由陶向瓷的重要过渡。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的越窑,在北宋末、南宋初经历了多舛的命运之后停烧,被视作中国维持的时间最长、影响区域最广的窑系,越窑青瓷也被后人称作“母亲瓷”。
制瓷,往往因窑而异。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数建造在江南地区的坡地上,窑的形状呈现长条形,自下而上,如龙似蛇,由此得名。龙窑的长度通常从几十米到近百米长不等,体形之大是其突出特点,因而能带来规模化的产量。
这次以“寻龙”为题的越窑青瓷首开龙窑之路,看似开场那短短一周,其后经历了历时4年的波折与探索。龙窑建在距离上林湖西侧两公里、占地71.6亩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以下简称“青瓷园”)中心地带,作为慈溪市越窑青瓷第一个政府性产业项目,园区投资规模达1.75亿元,意在整合青瓷文化产业资源、带动青瓷产业复兴和发展,恢复断火千年的青瓷龙窑古法烧制技艺,正是待解课题之一。2019年11月投入运营后不久,“寻龙”之路便经历了疫情3年的考验。
“利用起初就有浓厚意向的河流、山峦等自然资源,经过了4年筹备,在2023年11月中旬,投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修葺窑炉、收集瓷坯、制作匣钵、备足柴火……最终沿连廊建成了这座长达数十米的龙窑,位于园区中心的醒目位置,几乎每个见到它的人,都会顺着石阶攀援而上,反复摩挲着砖石,然后问同一个问题:它能烧吗?”青瓷园总经理朱燕珍和记者说,她每每回答众人:“当然能烧,因为那是龙窑啊。”
“只有正对着窑口,顺着迤逶的脊线向上眺望,才能明白为什么叫龙窑。”朱燕珍对记者说,不单是它的外形酷似卧龙,更因为它古老的气息、幽深的窑洞、的砖石、粗粝的肌理,就好比是骨骼和筋肉,“无不传递着来自远古的信号”。
“2024年是龙年,以龙窑的一炉窑火相迎,自然是应景的祥瑞之意。”朱燕珍如是说。
调研古龙窑遗址、赴龙泉青瓷取经、收集老艺人经验、仿古法建造并烧制龙窑、老匠人指导烧窑……历时4年的“寻龙”之路,在2024年开年之初就这般成行了,为的是寻找那一抹秘色。
青瓷烧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土坯在火的洗礼下,有着“一色生千变”的特性,其中秘诀,与烧制青瓷的龙窑及窑工的经验息息相关。据孙威介绍,此次炼制的龙窑,烧制时的窑温能到达1300℃,窑工师傅们守在窑外,添柴观火长达20多个小时,一天一夜的烧窑时长是古法烧制要求,全程掌控火候,凭的是一双时光练就的“火眼金睛”。“不到出窑那一刻,谁也不知道烧出来的是什么。”孙威说。
孙迈华老人此次烧制了自己的4件作品,寄托着对龙年的美好愿景。在他看来,“在龙年前夕,用龙窑烧青瓷,更有意义”。面对着一件件陈列好的青瓷用器,老人感慨说:“能看得出来,烧出来的釉色特别均匀滋润。”据介绍,此次龙窑复烧过程中,装窑环节也完全沿袭古法,在每个瓷坯放入匣钵,形成强还原气氛,最大限度保证秘色瓷该有的温润如玉,考验的是建窑工艺与细心程度,这也是古越窑一度藉此独步天下的要诀。
作为越窑青瓷故里,青瓷文化是慈溪的城市名片,更因为越窑青瓷独有的胎泥配比,带来了纯净的质感与莹润的釉色,其如冰似玉的效果和产量极少的现状,让这座城市同时打上了“秘色瓷都”的口号。
“秘色,到底是一种什么颜色?从法门寺出土的14件秘色瓷和目前存有的精美越窑实物看,秘色瓷的釉色是碧绿、青绿和翠绿色调的混合体,有的绿中含青,有的绿中含翠。”孙威和记者说,碧绿、青绿、翠绿的釉色是具备“秘色瓷”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这种带有碧绿、青绿、翠绿色调且制作精美的越窑瓷器,才能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秘色瓷”。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描绘:“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赞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正因为龙窑断烧、存世稀少,越窑青瓷才有了“秘色瓷”的别称。
20多年来,慈溪复原了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将越窑青瓷元素植入了音乐、影视、旅游等领域,打造青瓷文旅IP,譬如,以全长30公里的中国最美越窑乡野风景道为主线,串起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等文旅综合基地,全力打造一条独具匠心的“秘色瓷”文旅线路。
“保护、传承、发展越窑青瓷,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借助这一次龙窑复烧活动,越窑青瓷的新故事,会在持续书写中。”慈溪市相关负责人称。
龙窑依山而建,常见于江南,但也不是南方的“专利”。1月15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了辽宁朝阳木营遗址一号窑址发掘成果,该窑址被视作目前东北地区发掘的首座龙窑,也证实了辽宁朝阳地区在金元时期就存在着生产瓷器的窑场。
和北方地区更加常见的窑口类似馒头的“馒头窑”相比,江南地区龙窑的演变,推动着瓷器的出现和改良升级。史料显示,早期龙窑一般长度为数米到10余米,温度只能达到1100℃至1200℃,在慈溪上林湖发现的木勺湾东汉龙窑遗址,据专家判断长达20余米,这样“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00℃,并可控制还原焰”的构造及烧制原理,催生了第一炉青瓷的问世,此时为东汉晚期,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世界郑重进入了瓷器时代,中国也因为这第一炉瓷器的诞生,有了一个与瓷器相同的英文名字——China。
据孙威介绍,当龙窑内的温度最高可以烧至1300℃,窑头里的预热室,作为整座窑内加火力度最大的部分,依靠龙窑窑身的自然坡度,可以顺势增大火焰的抽力,引导火力快速上行,犹如龙腾一般上升的烈焰,通过火道炙烧着匣钵内的泥坯,泥坯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
在地处大别山余脉东南方位的安徽省潜山市痘姆乡,大量考古发现这里曾经古窑密集,迄今保留着6000年前的手工制陶技艺,长江支流潜水河滨的良好生态,令此地沉积了大量的优质天然陶土与丰富的松木燃料。2008年,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痘姆古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一座经年累月来一直在烧制古陶的痘姆龙窑引人瞩目,一般的窑不过二三十米长,但痘姆龙窑全长达96米,依坡而建,窑身半埋于地下,倾斜角在8至20度之间。窑背形如龙背突出于地面,呈弧线形,每边设有投柴用的鳞眼洞65个;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了拱形,形成一条长长的隧道,窑底地坪呈现鱼肚状,截面呈圆拱状,可使火焰平行于窑底流动。由于该龙窑一直采用松木烧制,内壁有斑驳沉淀下来的松脂,黑而发亮,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世上本无龙,也没有人确凿地表示见过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寄予无限的想象和期望,这一次,我们把烧窑命名为‘寻龙’,正是因为相信,窑火可以千年不灭。”朱燕珍对记者说,甲辰龙年春节到来前夕,青瓷园的龙窑首次开烧,为实现这个梦想,团队与各方扶持机构一同走过了4年,与上林湖上一次点燃的龙窑之火相比,相距了千年,必须得说,能把梦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工程,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活力,赋予了人们敢想敢试的空间和机遇,让众多投身于文化守护与传承的有志之士,相信民族精神图腾的永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