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赛博朋克式的未来初现端倪,数据已然成为驱动发展的新石油。开垦万亿大数据赛道、释放数字生产力,成功打造出数据产品是关键之笔。南方财经全媒体策划推出“新石油开发记”之二——“数据产品诞生录”系列报道,力图通过解密兼具市场竞争力与开拓气质的优秀案例,透视数据产品背后的生产逻辑。
广东一如既往勇立时代潮头,率先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价值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故事的首站,就从广东讲起。
在众陶联总裁蔡初阳看来,传统陶瓷行业与新兴数据要素市场的相遇,并非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问题”抓住了“救命稻草”。
成立7年至今,佛山众陶联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陶联”)几经波折,从集采到产业数字化再到数据要素市场,最终抓住了“信任”这个行业关键,为佛山这一传统工业重镇硬生生趟出一条转型之路,沉淀出的“众陶联交易证据链证书”不仅预计2023年收益将达2800万元,更是作为数据要素化的成功典范,收获外界关注无数。
下一步,这款原本 “没想着赚钱”的数据产品喊出了“2024年交易流量额达到200亿元”的目标,陶瓷这个广东老牌产业,要新生了。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被称为“中国建陶第一镇”。这里孕育出许多知名陶瓷品牌,生产出的瓷砖、陶瓷卫浴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与此同时,产业集聚效应也使这里驻扎着一批原材料企业,为陶瓷生产供应砂坭、化工原料等。
然而,由于早年形成的经营不规范、交易成本难认定等问题,缴税成了陶瓷行业难以言说的痛。
举例来说,一家陶瓷原材料企业花费80万元零散采购矿山、工地的沙土等边角料,加工成陶瓷制造所需的各种砂坭,再以100万元的价格卖给下游生产企业。在增值税链条上,原材料企业应该为所增值的20万元缴税。但实际上,由于上游缺少发票,80万元的沙土进购费用难以被认定为经营成本进行税前扣除,原材料企业要以100万元为基准纳税。以增值税13%的税率来计算,多出来80万元意味着需要多缴纳10.4万元税款。在产能饱和、供大于求的惨烈竞争环境下,以夫妻档等形式存在的陶瓷行业中小企业生存异常艰难。
开票难积弊已久。夹在上下游中间,原材料企业通常会提出三种对策:第一种,现金买卖,不纳入账目也就不缴税;第二种,购买发票,用作进项抵扣;第三种,以自然人身份去税务局。
风险显而易见。现金交易涉嫌偷税漏税,很多正规生产企业并不接受这样的形式;购买的发票没有对应发生真实业务,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自然人每人每月有固定限额,为了覆盖项目金额,常常需要“一整条村的身份证”去开上百张发票,也同样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源头如此,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那时候陶瓷行业一年要买上百亿的发票。”在陶瓷业深耕20年的蔡初阳直言不讳,无论是偷税漏税还是虚开增值税发票,一查一个准,都会指向违法犯罪的结局。他在2016年任职众陶联之初,曾牵线组织召开座谈会,“通知12家企业,最终来了40多家。”如何依法纳税、放心经营,已然成为陶企老板们都分外关注的“生死问题”。
源头采购开票难是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的共性痛点。随着我们国家税收征管进入以数治税新时代,这一难题迎来转机。
为规范税收执法、优化营商环境,2018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财政票据、完税凭证、收款凭证、分割单等其他外部凭证,可根据规定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无论是发票还是其他外部凭证,根本原则是要能够证明真实经营。但长期以来,原材料交易中产生的磅单等票据五花八门。“一千个企业就能有一千种磅单。”众陶料平台台长何兆安形容行业传统到堪称古老,不仅存在手写单据,就是打印出的单据,也常常会遇到字段出入大、字迹模糊看不清等情况。甚至运货就靠打电话、付款就靠打白条。
粗糙的单据、模糊的信息如何能取得第三方信任?这给真实性认定带来极大困难。
救命稻草得是一本“铁帐”。“‘真实经营、依法纳税’与‘虚开增值税发票’之间的鸿沟,就在‘真实’。”蔡初阳说,“是数据让我们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凡是真实发生的业务必会留下痕迹。2019年起,众陶联开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搭建这座信任桥梁,用四本台账构建交易证据链,帮助陶瓷企业获得成本认定和完税途径。
众陶联班子成员、CTO孔令超介绍,四本台账指的是物料台账、物流台账、资金台账和交易台账。简单来说,就是采集合同、磅单、资质证书、行驶轨迹、质检报告、支付凭证、对账单等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原始凭证数据,经过线上线下交叉验证,证明一桩交易确实是真实发生。同时,保障数据能够防篡改、防抵赖、可追溯。认证后的结果,会形成“交易证据链证书”。
“这个证书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可以获得的‘铁账’,因为其中有庞大的校验逻辑,造假成本会非常高。”孔令超举例解释,如果一项订单是在半年内采购一万吨原料,就需要几百辆货车来运输,很难通过伪造GPS轨迹或空跑来造假。此外,校验资金流水时也要调查双方股权结构是不是存在关联、高管是否有交叉任职等,必要时还会到工厂实地走访,以确保每一项数据的真实性。
整个陶瓷产业链合同流、货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清晰呈现在数据平台,依法纳税就此有了凭证。税收流失得到治理的同时,企业综合税负降低34%。此前生死攸关的局面被一举扭转为双赢。
佛山制造享誉全国的不止是陶瓷。电气照明、家具、型材等产业也在这里汇聚发展数十年。如今,传统行业都站在数字化转型的关口。
回看一路艰辛,孔令超觉得,这是回归“陪伴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初心所带来的必然。
孔令超是2018年由蔡初阳向董事会求情留下来的7名IT技术人员之一。那年,众陶联正在谋求转型,处在没收入却要大量投入研发的“青黄不接”阶段——发不出工资,员工出走——原本30余人的IT技术团队遇到董事会质疑:“又没有业务,为什么还要养着这么贵的人?留一个修电脑的就行了。”
蔡初阳看到的不是眼前。2016年,为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众陶联的主营业务是对块煤、电力、砂坭、化工原料等进行集采。众陶联官网显示,至2017年6月13日,平台实现交易流量200.86亿元,为采购企业减少相关成本12.1%。但蔡初阳认为,看似红火的集采业务,已经遇到了天花板。
“因为不可能把采购成本无限降低。”孔令超解释,集采并不能真正解决行业问题,反而会造成其他原材料供应商被排挤,破坏行业生态。
2018年的佛山陶瓷产业可谓风雨交加:在经历产能一路高歌猛进后,产量开始连年下滑,产值比2017年缩水160多亿元。同时,消费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蔡初阳举例说明:一座600万人口规模城市的家居建材卖场在十年间从一家增至18家,同一个门店的年交易额从5000多万降至300多万。震荡之剧烈,可见一斑。
于是,2018年壮士断腕后,众陶联不再参与单一环节的业务,而是将整个陶瓷产业链纳入视野,探索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数据优势打构建产业信任环境,包括行业内上中下游之间的信任、企业内产供销环节之间信任、生产线内各工序之间的信任、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和政企信任。
众陶联埋头从最基础最繁琐的部分做起,前后编制了200余项企业标准,牵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团体标准25项,先为产业链协同提供“通用语言”。采集数据、交叉验证、线下核验等环节的展开也水到渠成。直至2019年末,开始有走投无路的陶企老板找到众陶联求助,孔令超确信:“路走对了。”
至今,众陶联交易证据链证书已颁发1800余张。虽然“一开始没想赚钱”,但在每张证书仅收取交易额千分之四费用的情况下,证书总收益还是超过了600万元。
“做平台还是要有一定的情怀。”蔡初阳透露,曾有不少投资机构想要注资众陶联,但无一例外都要求众陶联实现更多的盈利,也因此最终未能达成合作。蔡初阳坚持:“如果一味追求高利润,动作就很容易变形、走向垄断,会损害行业生态。”
早在2014年,佛山的14家陶瓷企业老板每人出资50万成立联盟公司,希望解决行业公共问题。不过,由于股本平均、公司总经理由股东轮流担任等设计,“谁也不管事”“谁也叫不动谁”。运作一年后,“700万投入一分钱没赚到”,宣告了这次集体行动的失败。
经此一役,众陶联组建之时,格外重视独立第三方的角色,将股东与实际运营相分隔,由职业经理人掌舵。还定下“五个不”:不成为单个企业代言人、不与行业上下游竞争、不做改善性工作、不打价格战、不做落后生产力的保护伞。
正因为不存在竞争关系,中小企业才有机会愿意把商业数据授权给众陶联。即便如此,市场开拓的初期,依然免不了碰钉子。甚至有人听到需要将诸多信息上传至平台,质疑“你们是不是税务派来的卧底”。
能够赢得陶企老板信任的,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数次谈话之后,佛山市康泰隆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股东李昭青对何谓数字化转型仍是雾里看花,但她开始理解,众陶联可以如何帮助解决那些曾令她辗转反侧的难题。
除了开票难,融资难、融资贵也是压在陶企头上的大山。在陶瓷行业,原材料供应回款时间一般为6至12个月,因此企业需自行垫付货款常高达几百万。短期高额贷款成为维持周转的命脉。但在银行眼里,这一些企业是无报表、无抵押、无信评的“三无”企业,是高风险的贷款对象。不得已,企业只能选择高息的民间贷款。
运用交易证据链证书的经验,众陶联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众陶融”,用真实、多维度的数据帮助银行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提供增信证明,为审核贷款提供支撑。经营良好的陶瓷企业摘掉了“三无”企业的帽子,成了优质客户。自2022年来,该平台已帮助达成低息融资额合计700万元。
广东粤创永利贸易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赵崇锐回忆,众陶联的平台上线之初,他们每个月要手动输入几百、上千张磅单的信息。后来系统升级为照片OCR识别,工作量仍然很大。同一时期,李昭青和财务经理殴研敏也对着拍磅单照片拍到发烫卡顿的手机,唉声叹气。 为何需要“花钱找罪受”?赵崇锐说,“我们能‘忍受’众陶联到现在,就是它能解决痛点。”李昭青的抱怨同样也就是嘴上说说,因为“若不是众陶联,我们可能早就做不下去转行了。”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电子商务,到线上线下融合,再到数字化转型……跟随改革浪潮,众陶联不仅积累起甚为珍贵的数据资源,更用总结出的标准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四链融合”打通了任督二脉。
“‘数据是第五生产要素’,我们对此有深刻体会。”蔡初阳感叹道,“对陶瓷企业来说,数据就是当前要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
2022年12月19日,“数据二十条”(《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蔡初阳兴奋得一夜无眠:“原来我们是两股战战,现在一下子感到有人撑腰。有路可走,市场一定会慢慢的广阔。”
构建产业信任环境,形成数据流动、数据标签、数据归属,这一目标正在实现。如今,运作成熟的“众陶联交易证据链证书”已达成交易总金额超15亿元,证书总收益超600万元;预期2023年平台生产8000张证书,产品收益2800万元。众陶联的服务平台从佛山出发,已经辐射到深圳、江西、山东、西藏。“四链融合”的模式衍生出建材原材料采购平台“众陶料”、产业物流平台“众陶通”、整体家居分销平台“众陶居”、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众陶融”等,并有望通过广州数据交易所服务基地向的虫草、牦牛等特色产业复制。
今年5月,当“众陶联交易证据链证书”通过广东省合规委员会的合规审查,意味着即将成为一款标准的数据产品、可以上架广州数据交易所时,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人都如释重负、难掩激动。工作群里下起了红包雨,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但蔡初阳仍然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于新兴建立的数据要素市场正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不留神就会掉队。在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州数据交易所、中山大学、佛山市禅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专业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们边处理问题边学习新概念、新政策、新知识,现在人人“都能说个头头是道”。
跟随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步伐,众陶联的长期目标,是把陶瓷全产业链建成数据生态,并以数据生态催生新业态。然而,这仅仅靠一家公司学习、研究是“什么是数据要素”是远远不足的。众陶联将产业教育列为重要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的从业者定期举办沙龙、讲座等活动,或一次次上门拜访一对一交流,“滴水穿石”争取陶企老板们的支持。
培育更广泛的数字化转型土壤,最难的还是更新思想观念。偶尔,一向谈吐幽默、接地气的蔡初阳在交流中会被评价为“听不懂在说什么”,蔡初阳也颇感无奈,他怕的是对方“既不懂还不研究”。
在传统制造业密集的广东,开放创新是商家深入骨髓的本能。不只是陶瓷行业急于寻找转型之路。来众陶联取经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对陶瓷行业来说,寒冷的冬天也许正在过去,不过,要迎接数据要素市场真正温暖的春天,需要本地企业、行业、监管部门拿出广东敢想敢拼的精神,在此时此刻再次种下一枚大胆革新的种子。
IPO前哨丨180亿估值老乡鸡终止上市:家族持股超90%,上市前“突击”交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