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根据古代文献关于柴窑的记载,讨论了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疑似柴窑的瓷片、火照、窑具和残器,让读者对柴窑窑口及其生产的瓷器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而要真正认识柴窑这个窑口及其生产的瓷器,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我们始终相信,柴窑一定会和汝窑一样,终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因为柴窑稀缺因为柴窑珍贵因为柴窑是多多少少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东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就一定会有仿品。又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件瓷器被公认为是毫无疑问的柴窑瓷器,所以只要一件瓷器和古代文献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有些相似,就非常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件柴窑瓷器,而仿制者,也完全按照这一个“四如”生产柴窑瓷器。能这样说,仿制的柴窑瓷器已确定进入了不少收藏爱好者的家中,被当作珍稀的柴窑瓷器被供奉起来。
因此,有必要把柴窑瓷器的仿品介绍给读者,以使大家在寻觅柴窑的过程中,小心谨慎。
好在民间收藏爱好者中,已经有一些先行者,他们在柴窑的研究中,已经关注了柴窑仿品的生产和仿品的区别。平顶山市的李留锁先生就是一个对柴窑及其仿品研究颇有心得的收藏爱好者。图1就是他发给作者的三件仿品,至所以肯定这三件瓷器是柴窑的仿品,是因为它们出自于神垕镇的仿品生产商店。
读者观察图2至7,能否体会以上七条?这些仿制的柴窑瓷器,它们比较厚重,尽管已经做得比较细巧,还是和我们前面介绍的疑似柴窑瓷器显得粗厚。因此,在柴窑瓷器的研究中,瓷器本身的重量也是一定要考虑的一个物理指标。这个指标,应该在考古发掘完成后必须做的事情,就如我们已把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有了比较完整的重量指标,可拿来判断真伪。
在不少收藏爱好者心中,有一个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秘密,就是说,因为是墓葬出土或者基建出土,抑或是窖藏出土,几乎能不考虑成本,只要是售价很低的古玩,仿品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逻辑有小小的道理,但把它作为收藏品真伪的标准,非常有可能上当受骗。我们列出的柴窑瓷器仿品,在神垕的售价,正常的情况下,只有100元一件,熟人的线件,这就需要看你和老板的交情。在各地古玩市场上,用100元买到一件柴窑瓷器绝对不能高兴,铲地皮的古玩商还是有钱赚的!
看一看图8至图14,满架的成行成列的柴窑瓷器,新鲜出炉,正在等待着满腔热情的柴窑收藏爱好者!这里的瓷器,如果心知肚明,把它作为和疑似柴窑的真品瓷器对照,那是完全值得购买,有没有本事,用50元买它3件呢?
需要说明的是,神垕生产的柴窑仿品,已经可以通过某种科技仪器的测试,有人会以这样的测试报告用10000元的价格来出售这种柴窑瓷器。真正的捡漏!?一万元就能收藏到一件到代的柴窑真品,实在是让人高兴的事情。这种仪器可能是偏重于瓷器釉面的成分测试,而相关的疑似柴窑瓷器的一些成分或者已经泄漏,仿制者已经掌握了这种釉或者胎的配方;或者仿制才自己也研究出疑似柴窑瓷器釉和胎的配方。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没有必要责怪仿制者,只要他们出售时申明出售的商品就是仿制品,这种良心的商人,没准还能培养出几个非遗传人甚至工艺大师呢?
古代窑炉,其使用的燃料多数为柴禾,这也是被发现的古代窑址往往附近都有森林的缘故;少数也有烧煤的窑炉。而现代窑炉,因为保护森林和环保的缘故,大多窑炉的燃料为电或者气,烧煤的不多,而用柴禾的极为稀少,除非是某些复古产品的需要。不同的燃料,对瓷器产品会有不同的影响。
首先是水的相变。水在升温过程中,会从液相变成气相。不同的燃料升温的速率不同,水的相变速度和程度也会不同,因而形成的气泡也会不同。用柴禾作为燃料的古代炉窑,在升温过程中,因为升温的速度较慢,所以水的相变也就比较缓慢,在从液相向气相的转变过程中,生成的气泡就会形成弥散和细小的状况,这也是古代特别是北宋瓷器中往往会出现“聚沫攒珠”现象的原因;又因为柴禾烧制时的升温速率会出现波动,在水的相变过程中有一定的概率会出现稀疏的大气泡,也就是说,这种相变的气泡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且小气泡密集大气泡稀疏。而现代燃料烧制的瓷器,其升温速度比较容易控制,从液相至气相的相变既充分又完全,所以出现的气泡大小往往规整和划一。由此可见,不同燃料亦即不同窑炉对瓷器的生成有不一样的影响,特别是气泡的大小和分布规律是我们大家可以借此来判别柴窑瓷器的真品和仿品。
还应该说明的是,除了水从液相变成气相会有差异,固体的胎料甚至填充物、匣钵和填烧时用的砂,都会在高温时发生相变。比如石英就会从固相变成玻璃相,聪明的收藏爱好者已能从这种相变产物的生成来判断手中的柴窑究竟是否古代烧制或者是现代的仿品。古代和现代垫砂材料的不同,垫砂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受控的高温和受控的升温速度,是玻璃相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现代窑炉所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远大于古代窑炉,所以玻璃相产生的可能性就大,从仿品的实际观察中,其器底在高倍放大镜下玻璃相一目了然。这也为仿品的判定提供了依据。
用热力学的知识来解释古代窑炉中的相变,还只能是一种尝试,它能否作为判断瓷器真伪的一种认识,特别是柴窑真品和仿品的认识,还要一直的实践。